我國沼氣事業開始于1938年前后,當時絕大多數城鎮均無電力供應,制取沼氣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一些商店、寺廟的照明。1929年夏季在汕頭開設了我國第一個沼氣商號中國天然氣瓦斯燈行。后來在十幾個省建立了分行,沼氣池的修建遍及13個省,所用池型與我國目前使用的水壓式沼氣池基本相似,均為混凝土結構,至今有的沼氣池還可以使用。
1958年我國沼氣事業出現第二次高潮,全國很多省市都修建了沼氣池,目的是想解決農村的炊事用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張樹政教授等在沼氣發酵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工作。但由于嚴格厭氧微生物研究技術上的困難未能突破,理論研究未能深入下去,修建的沼氣池又缺乏正確的技術管理,留下來能夠使用的沼氣池為數很少。
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農村生活燃料的嚴重缺乏,在四川、江蘇及河南等省農村又一次掀起了發展沼氣的熱潮。農村家用沼氣池的興建很快遍及全國,幾年時間農用沼氣總數達到了700萬個。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土法上馬,加上水泥等建池材料不足,建成的沼氣池的平均使用年限一般只有3-5年。到70年代后期即有大量沼氣池報廢,曾一度引起一些人對沼氣技術的疑慮。
1979年5月召開了全國沼氣工作會議,認真總結了前一段發展沼氣工作中的經驗教訓。1980年又成立了中國沼氣協會,使沼氣建設事業逐步走上依靠科學技術,保證建池質量,重視經濟效益,建管并重,穩步發展的道路,使沼氣建設事業逐步形成以能源、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為目標的發展方向。
1980年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沼氣發酵的科學原理和應用技術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出色的研究成果。通過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工作,使我們深刻認識了沼氣發酵的微生物學原理。在我國先后分離出了幾十種產甲烷菌,并對其生活條件進行了研究。在沼氣發酵工藝研究方面,基本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到2002年我國戶用沼氣池已發展到1000萬戶,全國已有大中型沼氣工程1100多處,總池容64萬立方米,向16.4萬戶居民集中供應管道沼氣。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發展迅速,全國已建池8萬多處,總池容達280萬立方米,可處理280萬人的生活污水。